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08年5月14日是第一次阿以战争正式爆发60周年纪念日。根据联合国大会1947年11月通过的第181号决议的安排,独立的"犹太国" 和 "阿拉伯国"应该在1948年10月1日之前建立,两个国家应该结成"巴勒斯坦经济联盟"。60年过去了,以色列早已成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区强国,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国家依然没有建立。通过对历史教训的回顾,可以发现:巴勒斯坦人的自主斗争和内部统一始终是巴勒斯坦能否实现建国目标的关键因素。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建国机遇的丧失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难以调和,阿拉伯国家对181号决议的拒绝难以避免,"非正式战争"在1947年底就打响了。以色列宣布建国几小时之后,战争就正式爆发。对于犹太人来讲,这是一场求生存的独立战争;对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来讲,这是一场被愚弄、被宰割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犹太人的利益得到了美国和苏联阵营的支持,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利益却没有得到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尊重。除了那位不合时宜的耶路撒冷穆夫提阿明·侯赛尼领导的本地化"救世军"之外,阿拉伯参战方都不是真正为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利益而战。即便是侯赛尼,也仅仅是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而不是全体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利益。说其不合时宜,是因为他不仅拒绝181号决议,甚至禁止当地阿拉伯人在分治决议酝酿期间接受联合国人员的调查, 并试图依靠埃及的支持,维系本家族的主导地位。

阿拉伯参战国各有盘算。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的目的最为明确:攻占耶路撒冷,夺得圣地保护着的地位,并尽可能多地占领约旦河西岸的土地,将其并入自己的国家;埃及国王法鲁克的目的也不含糊:攻占特拉维夫,扶植亲埃及的侯赛尼势力,并将巴勒斯坦南部地区划入自己的疆域;伊拉克国王费萨尔的目的或许是最单纯的:为外约旦两肋插刀,因为他的祖父是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的亲兄弟;叙利亚、黎巴嫩和沙特仅仅是履行了同犹太人作战的基本义务,没有参与对巴勒斯坦阿拉伯土地的瓜分。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对自身前途的愿望也是南辕北辙:1948年9月30日,侯赛尼在加沙宣布成立了亲埃及的"全巴勒斯坦政府";亲约旦的"巴勒斯坦民族大会党"则于两周后在纳布卢斯宣布自愿成为外约旦国王的臣民。

战争的结果是:181号决议规划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国的11000平方公里土地被以色列占领了4800平方公里,被埃及"军事管制"了360平方公里,被外约旦并吞了5800平方公里,"国际城市"耶路撒冷被外约旦和以色列瓜分。

显而易见,两个原因导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丧失了建国机会:一个是自身权利被外部势力越俎代庖,另一个是缺乏内部统一。而人口不足60万的以色列之所以转危为安,得到生存和壮大,正是因为做到了高度的自主和内部统一。一盘散沙败给了众志成城。

从"阿拉伯解决"到自主解决

此后十多年间,"巴勒斯坦问题"沦为了"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在冷战规则下,无论是美国、苏联还是周边阿拉伯国家,都不愿意看到巴勒斯坦人独立开展民族解放运动,更不会为了巴勒斯坦人的利益铤而走险。

但巴勒斯坦问题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动消失的,巴勒斯坦人也不会接受被抛弃的命运,何况阿拉伯世界也有责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这一时期的基调是"阿拉伯解决",即通过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的进一步战争"解放"巴勒斯坦土地。

在巴勒斯坦人内部,依旧是各种势力分道扬镳。阿明·侯赛尼的"全巴勒斯坦政府"从加沙迁到了开罗,很快销声匿迹;约旦议会里有了巴勒斯坦人的代表,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得到了约旦国籍;而一度成为主流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则支持埃及总统纳赛尔的"阿拉伯统一",反对将巴勒斯坦问题"单独化"。唯有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意识到了"阿拉伯解决"是靠不住的,开展了独立自主的反以武装斗争。

巴勒斯坦人的觉醒促进了阿拉伯国家同意接受"巴勒斯坦统一体"。1964年1月,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做出了建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决定。同年5月,在东耶路撒冷召开的"第一届巴勒斯坦国民大会"通过了建立巴解组织和组建"巴勒斯坦解放军"的决议。但初始时期的巴解组织依旧是他人作主,该组织的主席舒凯里是埃及总统指定的,"巴勒斯坦解放军"不得自行开展任何军事行动,实际上成了埃及军队中的"巴勒斯坦旅"。

有了巴解组织,阿拉法特的"法塔赫"反而遭到了周边阿拉伯国家和美苏两大阵营更严厉的联合打压,"法塔赫"领导人几乎都有过被关进阿拉伯国家监狱的经历,支持巴勒斯坦人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只有不属于美苏两大阵营的中国和刚刚通过自主武装斗争夺得独立的阿尔及利亚。

1967年6月,酝酿已久的阿以战争再次爆发。战争结局再次令世人惊讶:在短短6天时间里,以色列不仅占领了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全部巴勒斯坦土地,还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阿拉伯解决"将巴勒斯坦人的利益丧失得一干二净。

阿拉伯世界一片沮丧,无人再敢言战。但战争结束10天之后,"法塔赫"便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威胁,"擅自"决定扩大反以游击战。500名旅欧巴勒斯坦精英青年取道伊拉克进入约旦河西岸,加入了阿拉法特的队伍。在以色列军队的清剿下,500名精英青年在三个月里便损失殆尽,阿拉法特率领"法塔赫"200多名幸存人员进入约旦,以难民营为基地坚持向以色列目标发动越界袭击。

"法塔赫"的榜样带动了"人阵"等其他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的出现,在击退以色列军队进攻的"卡迈拉大捷"之后,约旦境内的巴勒斯坦游击队急剧壮大,阿拉伯世界也开始发出喝彩,"阿拉伯解决"的代言人舒凯里被抛弃,阿拉法特于1969年2月接管了巴解组织,巴勒斯坦人从此开始主导自己的命运。

务实的政策和目标为巴勒斯坦建国奠定了基础

随着队伍的壮大,巴解组织内部的冲突又成为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最大敌人。而内部冲突的背后,依旧是外部势力的利益冲突。这是以往40年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最深刻教训,也是今后巴勒斯坦能否实现和平建国目标的关键所在。

由于缺乏内部统一,难以形成正确务实的目标,劫持客机杀害人质等恐怖主义手段和推翻约旦王室等极端主义目标使得巴解组织在约旦遭到了惨败。国家安全受到严重挑战的约旦国王在1971年以武力将两万巴解人员全部赶出国境。

但在"绝不能让巴勒斯坦人自相残杀"这一原则指导下,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没有采取统一内部的有效措施,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最终彻底葬送了巴解组织的武装斗争。1982年,阿拉法特和巴解游击队在以色列军队的围困下被迫撤出黎巴嫩。而以色列的进攻借口,要么是驻外使节被刺杀,要么是公共汽车被劫持、人质遭杀害。尽管这些行为都不是阿拉法特愿意看到的,但作为阿拉伯世界和联合国承认的"巴勒斯坦唯一代表"的巴解组织不得不接受这一恶果。

离开了约旦和黎巴嫩,意味着脱离了同以色列的地理接触,武装斗争转为政治斗争就成了必然,而政治解决又必然放弃不切实际的"解放整个巴勒斯坦"的目标,何况联合国安理会1967年通过的242号决议已经事实上承认了第一次阿以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的巴勒斯坦土地为以色列领土。为了实现政治解决,阿拉法特利用5年时间逐一说服了将近300位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委员,持反对立场的仅有"人阵"总书记等4个人。

正是在这一条件下,巴解组织于1988年在阿尔及利亚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但1988年宣布建立的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事实上的国家,而是一个法理上的国家,因为巴解组织并未对巴勒斯坦领土和巴勒斯坦人民实施有效控制。

1993年"奥斯陆协议"的签订为建立完全意义上的巴勒斯坦国奠定了基础。根据"奥斯陆协定",巴解组织于1994年开始接管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呼之欲出。

内部统一始终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返回巴勒斯坦领土的巴解组织遇到了新的挑战。"奥斯陆协议"尽管得到了几乎全世界的欢呼,但在巴勒斯坦内部却引发了新的对立和更严重的冲突。

协议生效后,"人阵"、"民阵"和"哈马斯"及"伊斯兰圣战组织"等10个巴勒斯坦世俗激进组织和极端宗教组织对"奥斯陆协议"采取了协调一致的反对立场,立即在大马士革成立了"巴勒斯坦力量联盟",联手阻挠和平进程。

1994年10月,拒绝巴解组织领导的"哈马斯"武装首次在加沙同巴解组织的警察展开巷战,造成200人伤亡。随后就是"哈马斯"制造的一系列公共汽车爆炸事件和以色列宗教极端势力对拉宾总理的杀害,以及以色列的反"奥斯陆协议"强硬势力代表人物内塔尼亚胡的上台。

也正是出于对内外反对势力的担忧,阿拉法特在2000年6月的"戴维营会议"上才没有接受急于求成的以色列工党政府和美国民主党政府联合提出的97%的领土归还和分享耶路撒冷这一最终解决方案,和平进程演变成了冲突进程。

时至今日,不仅以巴和平进程陷入瘫痪,巴勒斯坦领土也由民族权力机构和"哈马斯"分而治之。尽管以阿巴斯为首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合法性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但"哈马斯"也继续得到外部势力的喝彩和支持。

问题还是60年前的老问题:巴勒斯坦依旧没有实现内部统一,周边地带依旧存在着不希望巴勒斯坦同以色列实现和平的势力。

事情是明摆着的:无论是在巴勒斯坦内部还是外部,都一直存在着不符合巴勒斯坦人利益的势力,甚至是需要巴以冲突的势力。如果巴勒斯坦人的利益得到充分尊重,巴勒斯坦建国历程绝对不会这样漫长。

以往的教训一再表明,离开了统一领导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巴勒斯坦建国事业的成功是无法想象的。世界各地的经验也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

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要求在巴勒斯坦形成统一的领导,离开了这一点,呼之欲出的巴勒斯坦国很可能呼之不出。

话题:



0

推荐

殷罡

殷罡

3篇文章 14年前更新

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主要作品:《萨达姆·侯塞因:注定要震惊世界的人》主创,1990,《中东和谈史:1913-1995》合著,1998,《阿以冲突:问题与出路》主创,2002;《耶路撒冷和阿犹耶路撒冷之争》等论文;《鲍罗廷:斯大林的人在中国》等译著。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3篇
  • 文章归档
2009年 3篇